发布时间:2025-09-01
浏览次数:9次
提到日本医疗,很多人脑子里浮现的画面大概是:全民医保覆盖,患者不论贫富都能看病,医生专业敬业,医院设备先进。
长期以来,这个体系几乎被当作“医疗天堂”的范本。
可如果你最近有关注日本新闻,就会发现这个神话正在悄悄碎裂。
2025年6月,日本医院会会长相泽孝夫在一段视频里直言:全国近七成医院都在亏损。
随后的数据更扎心——对全日本1700家医院调查发现,超过六成经营利润为负,接近七成医疗业务处于赤字。
这不是个别医院的“经营不善”,而是一场席卷全日本的寒冬。
这背后有两个关键原因。
第一,诊疗报酬增长太慢。2024年的报酬改定,医护人员工资上调0.88%,但药品和耗材价格却下调1%,综合下来增长只有0.12%。这点增长,在物价飞涨面前几乎等于零。
第二,运营成本居高不下。2023年至2024年,医疗材料费涨了4.4%,人力和外包成本也涨了4.3%。医院的收入和支出完全不同步,结果只能是——亏损。
如果说小诊所还能靠灵活经营勉强扛住,那些有住院床位、急救科室的大型医院就不一样了。它们要维持大量人力、全天候运转,固定成本太高。
结果是,医院倒闭和休业频发。
2024年,日本有106家医院倒闭或停业,比2023年激增三成。想象一下,当一个地区的医院关停,患者要跑多远才能看病?
“医疗天堂”的金字招牌,也开始蒙上灰尘。
地方医疗的坍塌
赤字只是表面的裂缝,地方医疗的崩溃才是日本真正的隐忧。尤其在中小城市和乡村,医疗空白区正在快速扩张。
相泽孝夫的话很直接:“地方医疗正处于崩溃的边缘。”
急救医疗就是典型。急诊室需要24小时待命,设备、人员配置都得满格,但这些高成本服务几乎不赚钱。
东京武藏野市的吉祥寺南医院就是前车之鉴,前院长藤井正道说得直白:“在当前环境下,急救医院几乎不可能盈利。”
过去十年,当地多家医院关停病床,超过330张床位空置,急救体系严重受损。
更糟的是,区域差异让问题雪上加霜。
东京、大阪的医疗资源相对集中,而地方小城市连基本的产科和儿科都缺人。政府也急了,2024年底推出各种补贴,想引导医生去偏远地区。
但日本宪法保障职业自由,医生去哪工作只能靠自愿。结果就是——补贴杯水车薪,愿意去的人依旧不多。
有人提出跨区域合作的思路,比如医院共享病历系统、联合运营后勤服务,以此降低成本。
这在纸面上挺美,但现实操作里,医院之间的利益、管理体系如何统一,都是难题。
短期内,地方医疗的问题注定难解,而受苦的,还是普通患者。
医生的“直美”潮
外部的资金困境已经够棘手了,内部还有一股暗流在涌动——年轻医生的“逃离”。
近几年,日本流行起一个新词:“直美”(Chokubi)——直接进入美容外科的医生。
这些年轻人完成两年的临床培训后,不再选择综合医院,而是直接奔向美容外科。
数据说明一切:2008年,日本美容外科医生才400多人,到2022年已经突破1200人;其中“直美”医生10年间增加了10倍。
更直观的对比是——同期,综合医院在急诊、外科等岗位的应聘人数却断崖式下降。
为什么?答案很现实:钱和生活。
美容外科属于自由诊疗,收费自己定,收入远高于保险医疗。
日本医师协会的数据指出,美容外科医生的平均年收入高达2500万日元(约合120万人民币),是公立医院医生的两到三倍。
更关键的是,工作时间可控,没有通宵急诊,没有36小时连轴转。
东京某医生就说过:“一次30分钟的玻尿酸注射,收入可能顶得上公立医院一天门诊。”这种落差,换你会怎么选?
更讽刺的是,医美在年轻医生中的比例越来越高。
2022年新注册的美容外科医生中,30岁以下占比已达37%。厚生劳动省调查显示,2023年选择美容医疗机构的医生首次突破5000人,其中35岁以下就占了六成。
与此同时,基层医院医师空缺率创下历史新高——18.7%。一个涨,一个跌,医疗资源的失衡趋势一目了然。
当然,转去医美也不是绝对的“爽局”。NHK就采访过一位30多岁的医生,他几乎没做过手术经验,贸然进入美容诊所后,天天担心出大问题,压力不比以前小。
可即便如此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还是觉得“这才是体面人生”。
医疗体系的内伤
这种“直美”现象,本质上反映了年轻医生对保险医疗的失望。
诊疗报酬二十年间只涨了3.2%,完全跑不过物价。而高强度、低收入的传统医疗岗位,几乎榨干了医生的热情。
日本劳动政策机构的调查更是触目惊心:82%的公立医院医生有过劳风险,夜班津贴折合下来只有时薪38元人民币。
这种性价比,放在任何行业都是“劝退式”。
长期来看,受冲击最大的就是外科、产科这些高压科室。
日本消化器官外科学会预测,再过20年,外科医生可能减半。
广岛大学医院甚至不得不给40岁左右的外科骨干每年多发120万日元津贴,算是“留人费”。
但能留住多少人,谁也没底。
一旦这些支柱性科室塌了,整个医疗体系都要被牵连。
比如日本已经有12%的市町村被列为“产科荒漠”,24%的县缺乏常驻儿科医生。
换句话说,未来可能越来越多的孕妇要长途跋涉才能找到产科医生。
前车之鉴
近在眼前
这些危机,不只是日本的问题。
放眼中国,我们也能看到相似的苗头。
Statista的数据就显示,2023年中国基层医疗机构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只有2.9人,而发达城市是4.2人。
很多医学生一毕业就奔三甲、奔私立,基层医院越来越留不住人。
更让医生寒心的,是医患矛盾。
近年来,暴力伤医的事件屡见不鲜,一位医生在社交平台写道:“工资低、压力大,还要担心患者的不信任甚至暴力,真的干不下去。”
这不是个例,而是普遍的心声。
年轻医生看在眼里,想的往往不是“怎么扎根基层”,而是“怎么早点跳出去”。
这就是为什么,日本的“直美”现象其实离我们并不远。
年轻医生们用脚投票,选择更高收入、更好环境的行业,而基层和急诊则陷入恶性循环——缺人导致超负荷,超负荷又导致更缺人。
医疗体系需要的“手术”
要破解这种困局,靠医生个人的牺牲是不现实的。制度才是关键。
诊疗报酬要合理调整,让医院至少能维持基本运营;区域医疗资源要优化配置,跨区域合作或许是条路;年轻医生需要看到清晰的职业前景和合理的生活保障。
否则,日本今天的局面,很可能就是我们明天的现实。
正如相泽孝夫的警告:“地方医疗正濒临崩溃,政府必须采取行动。”
医疗体系不是抽象的概念,它和每个人息息相关。
医院能不能维持、医生愿不愿意留下,最终决定了你我在需要的时候,能不能有人守在身边。
1、服务热线:欢迎致电好予服务热线:4000-551-509
2、在线咨询:欢迎点击这里进行网络在线咨询
3、在线留言:在线留言预约登记,我们会尽快安排资深的出国专家致电解答,为您提供最专业的出国咨询服务
1.本网独家发布的稿件和图片,未经本网允许,不得转载使用。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。
2.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,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、名誉权等问题,请尽快与本网联系,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