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11-03
浏览次数:6次
前阵子有个新闻挺扎心的。
杭州一位妈妈发帖说,自己6岁的女儿被马蜂蛰伤,从傍晚6点半开始,足足辗转了5家医院,才终于在晚上9点多得到治疗。
整整2个多小时,孩子痛得哭个不停,家长急得团团转。
社区医院说“处理不了”,三甲医院说“夜间无皮肤科急诊”,儿保医院说“这是皮肤科的问题”,皮肤科又说“这该外科看”,外科最后表示“蛇虫咬伤得去中医院蛇虫专科”……
最后终于在杭州市中医院,才被确诊是“蜂蜇伤,中毒性红斑,心肌损害”,做了抗过敏治疗,孩子脱险。
看完这整个过程,很多网友第一反应是:
这不就是典型的“踢皮球”吗?一个孩子被蜂蛰了,居然没人敢收治,这医疗体系是不是太冷漠了?
但你要是真去问医生们,他们的回答可能完全相反——不是他们不想救,而是他们“不敢救”。
“不敢治”的医生
和“不能等”的家长
在这件事的评论区,很多医生都在叹气。有人说,现在的医疗环境下,医生“太怕了”。
怕什么?怕一旦接诊出事,责任就砸在自己头上。
比如,急诊医生明知道可以打一针抗过敏,但因为孩子是儿童,剂量难掌握、药物说明里又没明确写“儿童可用”,那就是超范围用药。出了问题,家长一投诉,医院会查,卫健委会查,轻则通报批评,重则吊销执照。
于是医生权衡之下,只能选择——“转诊”。
但从家长角度看,这转来转去的三个小时,就是生命在流逝。你告诉一个抱着哭孩子的母亲:“抱歉,我们超范围不能治”,她当然会愤怒,甚至觉得这是推诿、不作为。
可是医生也会反问一句:“如果我治错了,您还会原谅我吗?”
医疗环境
已经不再是“敢担当就能救人”
很多医生都提到一个关键转折点——“海南蛇咬事件”。
2024年,一位女游客被毒蛇咬伤,送到医院后因为多方推诿最终身亡。舆论一边倒地谴责“首诊医院有责任”,医生因此被调查、停职,医院被处罚。自那以后,全国不少医务人员都更谨慎了。
有人说,这就像“老人摔倒扶不扶”的翻版。医生们开始怕“治错”,不如“别治”;怕担责任,不如“请转诊”;怕家属闹,不如“让上级医院处理”。
这不是医生变冷漠,而是制度让他们学会自保。
一句话总结就是——“没有人能为医生兜底”。
医学的“细分化”困局
专科越细,人越怕治
还有人指出,这起事件反映的是医疗体系专业化的另一面。
现在医学越分越细。儿科有新生儿科、儿童外科;皮肤科细分到免疫、激光、美容;急诊科又分创伤、内科、外科、重症……
可现实是,蜂蜇伤这种事既涉及外伤处理,又有可能引发过敏、心肌损伤、肾衰竭——跨好几个领域。问题是,大多数医院的值班医生,都只负责自己那一摊。
于是,只要病情一出“边界”,大家第一反应就是:“这不归我管。”
很多医生其实也挺无奈。有人说得很直接:“我不确认能治好,那我就不治,转到上级医院总比砸在自己手里强。”
这话听起来冷,但又是真话。毕竟他们拿的是卖白菜的钱,却要担卖白粉的风险。
医患关系的“破裂点”
信任被制度一点点磨光
更深层的问题,是医患之间的信任,已经越来越薄了。
早些年,医生敢拍胸脯:“放心,我来想办法。”家属也信任医生,哪怕出点意外,大家知道那是尽力了。
但现在,一旦出现并发症,家属可能第一反应是:“是不是医生用错药?”“是不是延误治疗?”“我要投诉!”
而医生的第一反应则是:“这事我不接,我不签字。”
信任关系彻底断裂,医疗就成了一场“风险博弈”。
有医生说得扎心:“现在不是谁医术好,而是谁更懂规避风险。”
这种环境下,医生们的“防御性医疗”越来越普遍——能不做的检查不做,能推的病人推,能留书面记录的一定留。
这不是医生不救人,而是系统在逼他们“学会活下来”。
从“制度”到“现实”
医疗的多层悖论
那么,这个事件到底谁该负责?
从制度上讲,每家医院都有“接诊范围”和“值班科室”。夜间没有皮肤科医生、儿童科不在岗、用药权限受限——这都是合规的。
但问题是,当一条生命需要紧急处理时,“规章制度”能不能有一点弹性?
比如,美国在急诊医疗中实行的是“急救优先原则”,只要是危及生命的情况,无论病种、年龄,都必须先救人,再谈转诊。
但在中国,医生即使知道“可以先打一针”,也不敢随便动手。因为“规章”在先,救了人未必得奖,救错了反而要罚。
所以,大家口中的“推诿”,其实是系统层面的“保护性机制”在起作用——只是,这种保护保护了医生,却伤了病人。
舆论与现实之间
公众期待的“完美医生”并不存在
社交媒体上的舆论,更让这类事件的矛盾被放大。
当家长哭着讲述“孩子被医院拒收”,网友自然共情。
媒体报道为了流量,会下标题:“6岁女孩辗转五家医院无人接诊”,这种表达瞬间点燃情绪,但却忽略了制度、科室、风险背后的复杂性。
医生面对这样的舆论环境,只能更谨慎。
有位医生评论说得特别真:“现在的医疗官司太多了,我们都学会了不做‘英雄’,因为没有人能为英雄收尸。”
这句话看似冷酷,却精准地揭开了现实——
公众希望医生是“救世主”,但医生也只是制度下的“打工人”。
我们需要的
不是“追责”,而是“修路”
其实,如果仔细想,这件事的关键问题不是“谁对谁错”,而是“系统为什么让人走了五家医院”。
在理想状态下,应该有一个清晰的“分诊指引”:
蜂蜇伤属于哪个科、儿童用药标准是什么、夜间急诊能不能先处理基础过敏问题——这些都该是被明确写入医疗流程的东西。
但现实中,医生自己都不知道“哪家能治、哪科该接”。
患者当然更迷茫。
这就像一场信息断裂的接力赛,谁都不是坏人,但结果却让人心寒。
解决方案其实不复杂——
比起责怪医生,更该完善制度,比如:
建立跨科协作机制,让急诊能联系专科远程指导;
明确蜂蜇伤、蛇咬伤、动物咬伤等特殊病种的首诊科室和流程;
对超范围合理抢救的医生,给予免责机制。
因为在生命面前,最怕的不是“治错”,而是“没人敢治”。
别让“怕”成为医生的第一反应
事件过去后,孩子脱险,家长投诉,医生被讨论,网友吵成一团。
可真正的问题还在那里——
当下一个孩子被蜇伤、被咬伤、或突发过敏时,这样的“辗转五家医院”还可能重演。
医疗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生态。医生、患者、制度、舆论,缺一不可。
但如果医生被“规章”和“恐惧”绑架,患者被“焦虑”和“不信任”裹挟,那所有的努力都只是“表面安全”,而不是“真正安全”。
医疗的核心,本该是“救人”二字。
我们期待医生勇敢,但也该给他们安全感。
正如有人说的那句金句:“医生不该是刀尖上的舞者,而该是有路可走的治愈者。”
愿下一次,当有人被蜂蛰伤时,医生能放心地救,家长能安心地信。
因为那一刻,我们不是站在制度的对立面,而是在一起,对抗真正的敌人——时间。
下一条:病人都向医生提过什么搞笑的要求?
1、服务热线:欢迎致电好予服务热线:4000-551-509
2、在线咨询:欢迎点击这里进行网络在线咨询
3、在线留言:在线留言预约登记,我们会尽快安排资深的出国专家致电解答,为您提供最专业的出国咨询服务
1.本网独家发布的稿件和图片,未经本网允许,不得转载使用。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。
2.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,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、名誉权等问题,请尽快与本网联系,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删除。